部分自媒体博主还借此扯起网络声讨大旗,造成整个互联网广告圈风声鹤唳,有意回避个性化广告这个名词。那APP真的会时刻监听用户吗?个性化广告是否会泄漏暴露滥用用户隐私?
《个性化广告合规发展研究报告》中指出,从技术上来看,APP可以实现调用“麦克风权限”来实现对用户监听,但通常APP开发者这样做会面临极大的监管风险甚至涉嫌犯罪。另外,从iOS和Android的系统层面,APP调用“麦克风权限”需要获得用户的授权,并且在功能使用中对用户进行强提示,用户极易感知监听带来的设备发热、耗电速度快等异常。
在6月19日举行的“算法推荐与个人信息保护”实务研讨会上,《计算广告》作者刘鹏对于App“监听”用户的问题也做了回应,“理论上可行,技术上可操作,但实际上不会有人这么做。”从实操出发,要想获取APP麦克风权限,除非先从手机厂商获取硬件芯片的访问权。这一点上看,APP想获取麦克风权限就有点痴人说梦,苹果等手机厂商没有任何理由向无关应用(部分APP的功能需要麦克风才可以使用,具体见《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》)开放权限,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也不允许手机厂商马虎。另一方面,假设APP真的在时刻监听用户,意味着APP厂商需要海量带宽传输数据,稳定的惊人计算力在识别数据样本,甚至庞大的存储能力,这三者中的任何一样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花费。这对APP厂商来说,完全是吃力不讨好,投入产出不成正比,不符合经营效益。自媒体博主举例很可能只是海量APP用户基数基础上的巧合,经皮格马利翁效应放大产生的错觉。
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过程:你认定一个人具有某种品质之后,你就会下意识地关注这方面的信息,收集这方面的证据,比如你觉得他像小偷你就总会发现他鬼鬼祟祟的时候。这样你就越来越觉得他像。本质是:只是人们关注点是想证明自己的正确。
APP都无法监听用户,APP内的个性化广告更不是谣言描绘的那样神通广大,与用户眼中的“恶虎”毫无关联。现在害怕的用户大部分是不了解个性化广告推荐算法内容和目的,从而被谣言误导认为可能损害用户权益,个性化广告在侵犯暴露用户隐私。
实际上,个性化广告只是基于用户APP内点击操作行为进行检索过滤、排序精选等,展示出用户可能想要看到的搜索结果,是在提升用户浏览广告的体验。德勤2021年《数字媒体趋势报告》对2009名美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,在不同的平台和群体中,人们对广告的容忍度有很大差异。例如,在社交媒体平台上,62%的Z世代和72%的千禧一代更愿意看到针对自己喜好的个性化广告,而不是普通广告。
此外,已有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数据安全法》《网络安全法》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(公开征求意见稿)》等众多法律法规约束个性化广告,从制度上避免用户隐私泄漏暴露滥用。比如网络服务提供商应在用户知情下获得数据收集授权,传输使用存储等环节也有明确的条文约束,避免各环节发生用户隐私数据泄漏暴露滥用或者被超长时间存储,并要求支持用户关闭个性化广告服务等。
未来,随着联邦学习、安全多方计算、可信计算、区块链等隐私计算技术发展,达到“数据可用不可见,数据不动模型动”阶段,通过不流通原始数据也可获取获得计算结果,进而支撑起更广泛的个性化广告数据跨域流通网络,为用户隐私安全打造出铁王座。
倍业科技成立于2015年,以“赋能媒体商业化”为使命和愿景。自主研发推出APP自己的商业化管理和运营产品Blink,先后获得了险峰华兴、竑观投资、颐成投资等机构的投资。业务涵盖视频、社交、金融、教育、交通出行、汽车、母婴、动漫、工具等多个领域媒体商业化。已与国内100多款知名媒体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。倍业科技整合了API和SDK解决方案,结合了全栈式广告技术,通过流量管理和运营优化工具,为媒体充分挖掘每个流量的价值。此外,倍业科技的免费开源聚合广告SDK产品EasyAds,已在GitHub代码库、Gitee代码库、华为开发者联盟生态市场等平台上线。EasyAds旨在为移动开发者集成市面广告SDK时,可以实现安全拓展层面、迁移层面、开放层面的完全自主可控。
参考资料:
《个性化广告合规发展研究报告》
《App“监听用户”投放广告?这其实是个错觉》
《研究报告:“被监听”只是错觉,个性化广告不必以用户隐私为代价》